有歷史的臺灣茶
為重要茶產區之一的臺灣,茶葉種植歷史早在200年前就已經開始,唐山茶師傅渡過黑水溝來到福爾摩沙,帶來了武夷山的岩茶茶籽(閩茶),沿著淡水河、基隆河和新店溪的上游丘陵開始興建起茶園。同時間,臺灣最南端的恆春滿州也有茶農朱家兄弟引進武夷茶,南北兩邊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茶文化。1866年,英國人約翰陶德在臺灣設立德克洋行,又由福建安溪引進了烏龍茶種,帶著臺灣茶走上了世界,臺灣茶產業於是開始迅速發展。
雖然臺灣茶的發展僅200多年,卻可以成為舉世聞名的特產之一這得歸功於獨特的天然地理條件。由於茶葉種植擁有適地製作性,不同的緯度、濕度,都關係著茶葉在茶多酣與胺基酸間的比例,也影響茶葉應該以輕或重發酵的方式製成。臺灣緯度適中、濕度也適合茶樹生長,加上丘陵、高山等不同的地形,因此可以擁有更多元豐富的茶種與製茶方式,而各地小農的反應快、經驗又足夠,讓小小寶島的每個茶葉產區都擁有很好的茶品質與特色。
臺灣老茶的收藏讓許多人慕名造訪伍中行,而民國 37年的臺灣老茶(右)更是鎮店之寶。
台灣老茶精品店伍中行
對臺灣人來說,喝茶儼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延續著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文化,在技法與茶具上都很講究,能夠將檔次不高的茶葉也泡出獨到的好味道,這才是泡茶師傅的真功夫。而位於臺北潮州街的臺灣伍中行董事長吳傑熙,不僅對臺灣茶歷史瞭若指掌,擁有品茶、泡茶的好本事,更蒐羅著臺灣在地的各式名茶與老茶,讓喜歡聽故事的品茗雅客,來到店裡一坐下就捨不得離開了。
1945年創立的臺灣伍中行,前身為日本西村商社,開立之初正值臺灣人戰後社會百廢待舉時刻,前兩年根本沒生意,直到上海商人杜月笙出手相助,運來了四行倉庫庫存的兩千箱克寧奶粉,伍中行把這批奶粉賣給當時的國民政府,生意終於漸漸好轉,成為50-7O年代皇灣最知名的高檔南北貨商。隨著臺灣飲食習慣改變、南北貨逐漸式微,伍中行亟思轉型。第三代吳傑熙為繼承品牌,放棄了科技公司的高薪,3年前在臺北潮州街開設店鋪,決定由自己拿手的茶葉產業再出發。
吳傑熙的品茶本事可是由家學而來,所謂:「富三代懂吃穿,不是在炫富,而是品過最好的茶,所以知道什麼是好茶。」吳傑熙從小由阿公阿嬤帶大,3歲就開始接觸臺灣茶一起床聞到的就是茶香,奶瓶裡的奶水也是奶粉對上茶湯“而身為當時環保署副署長的吳傑熙父親吳義雄也是一位愛茶癡人,常常帶著他四處拜訪找茶喝茶讓他的童年充滿著濃郁的茶芬芳。
決定回家繼承家業後,吳傑熙首先清點倉庫,發現好多阿公留下的老茶就堆在牆角。原來以前臺灣人都愛喝新茶,茶老了、舊了便無人聞問,丟了可惜就堆著,直到近幾年許多人發現老茶是寶,炒熱了老茶市場,也開啟了吳傑熙重振伍中行招牌的一絲曙光。
吳傑熙繼續解釋臺灣老茶的價值。「新茶存十年才能成老茶,經過時問醞釀的老茶有著歲月的味道,而年份是最重要的價值,喝完一批少一批。」好的老茶必須經過時間發酵,臺灣的天氣濕氣夠,可以讓茶葉擁有完美的天然發酵:而臺灣茶葉的製作技術精良,存成老茶後依舊有獨特的熟成風韻。
對於經營買賣!伍中行向來很有一套。吳傑熙剛開始前往阿里山買茶時,茶農原來開價1斤1,500元,他不但不殺價,還願意拾高價錢『以1斤1,700元購買。大家都罵他傻,沒想到一星期後,阿里山最好的茶農紛紛打電話給他,要將自己的好貨賣給他,他因此不愁沒有貨源。而這就是阿公教他的,對上游好,就不會拿到偷工減料的貨品。
「愛茶,也是一種對童年回憶的眷戀與情感的轉移。」肩負著家族品牌責任,吳傑熙有感情地看待著留存在記憶中的任何好味道。未來的伍中行,會是一間食材夢幻逸品專門店,歡迎味蕾挑剔的客人上門。